ooxx

ooxx

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我把一台公車brt 放在brt車站
他可以經由google map 得知想要知道的點的位置的經緯度座標


除了上面的經緯度座標外
下面的各項參數可以調整
圖片的左右上下或者是遠近
還能調整一開始自己位置所在的地點
由自己位置看到圖片方向的各種角度
可以調整角度來讓圖片更合乎背景融入進去

雖然可以把圖片和在建築物上
但是圖片畢竟是平面而相對建築物是立體的
因此只要有心的話在背景區按方向來移動肯定會看出破綻!!!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現今企業皆面臨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要怎麼結合資訊科技,建立出擁有競爭力的管理機制,用來符合多變的環境,確實成為所有企業的首要工作。因為如此,愈來愈多的企業開始重視知識管理的工作,透過公司內部知識的累積及移轉,來儲存企業的競爭力。但我們在知識管理系統建置的同時,除了將簡潔明瞭的顯性知識儲存於系統,也不應忽視繁雜但可能擁有更多背後意義的隱性知識,對於兩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且將各自的效益最大化這可能才是企業真正需要重視的地方。

比爾蓋茲從資訊分享的角度強調:「知識管理的初端是無關科技問題,它是從企業目標和流程來開始,並認知資訊分享的必要性,而知識管理的核心就是要管理資訊的流動,讓需要的人獲取正確的資訊。」

知識管理並非只是引進一套資訊系統就可完成的工作,正如同 Donoghue, Harris, & Weitzman(1999)所言:有效的知識管理是確保「讓對的知識在對的時間傳遞給對的人」之流程,這當中需要結合許多要素,包括了科技、人力資源實務、組織結構及文化等。


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常被看作一種廣泛的代表性名詞,包括公司內的腦力激盪、正式會議、非正式的討論、簡報等等,各式各樣的資料收集和累積。但是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知識管理應該被定義為一種具有完整規劃的系統,能夠持續地、普遍地收集人類的智慧。
除了「收集」之外,知識管理更應該是一種互動的過程。不只是被動式地收集知識,而是能轉化企業文化,讓人們更注重「資訊的交換」;因為這種互動的、流動的資訊,才是知識最能創造價值的地方,例如:提供員工一個開放的討論區,讓所有人都能在上面自由地反覆辯論、提出新的創意和想法。
「人」是組織的主要構成份子,在推行知識管理時,最多問題也都發生在「人」 的因素上,例如:知識往往代表某種權力和優勢,員工常不願意分享他所獲得的工作經驗。這時鼓勵員工、提供誘因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首先要改變組織文化,使得成員習慣於分享彼此的知識,這可以分為兩方面來談:(1).提供適當制度上的誘因,激勵員工,使他們願意分享知識。(2).建立分享的環境,讓知識可以流通。市面上有各種知識管理工具可選擇,並沒有所謂最好的工具,而是要找適合組織的工具。

知識管理者能成功的要素

  • 要有支援知識導向的文化
  • 全面性普及的技術結構與組織結構
  • 與經濟績效及產業價值結合
  • 要具備適度的流程導向
  • 要有清楚明確的目的與用語
  • 有分量的獎勵措施
  • 標準化但具彈性的知識結構
  • 多重的知識轉移管道
  • 高階主管的支持





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網路附加儲存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

網路中心的儲存架構,以檔案形式儲存,並利用IP傳輸,不過此一架構有部分人士以為如設計不當,將對企業產生負擔
NAS和傳統的檔案儲存服務或直接儲存裝置不同的地方,在於NAS裝置上面的作業系統和軟體只提供了資料儲存、資料存取、以及相關的管理功能NAS系統通常有一個以上的硬碟,而且和傳統的檔案伺服器一樣,通常會把它們組成RAID(磁碟陣列)來提供服務;有了NAS以後,網路上的其他伺服器就可以不必再兼任檔案伺服器的功能。NAS的型式很多樣化,可以是一個大量生產的嵌入式裝置,也可以在一般的電腦上執行NAS的軟體。NAS裝置也提供了不止一種檔案傳輸協定。
NAS用的是以檔案為單位的通訊協定,例如像是NFS(在UNIX系統上很常見)或是SMB(常用於Windows系統)。NAS所用的是以檔案為單位的通訊協定,大家都很清楚它們的運作模式,相對之下,儲存區域網路(SAN)用的則是以區塊為單位的通訊協定、通常是透過SCSI再轉為光纖通道或是iSCSI。(還有其他各種不同的SAN通訊協定,像是ATA over Ethernet和HyperSCSI,不過這些都不常見。)

NAS電腦或裝置用的通常是精簡版的作業系統,只提供了最單純的檔案服務和其相關的通訊協定
NAS可讓資料的使用率提升,主要的原因在於資料無需依附在伺服器上,使用者不會因為伺服器關閉而無法使用資料,因為使用者連結的是NAS。 NAS也讓資料管理變得輕鬆及簡單,讓原本需要在伺服器上進行的繁複設定程式,簡化成幾個步驟就可完成,大大的節省設定時間。
因為隨著企業資料量日漸龐大,可能造成企業區域網路的負荷量過大,於是才有SAN的出現。
[
SAN : 
Storage Area Network儲域網路。主要是利用光纖通道與各儲存裝置做連結。以光纖通道為基礎,使得 SAN 技術的儲存功能更高,成本更低,升級更快也更具彈性,大量的資訊傳送不會影響主網路的功能。儲存的資訊容易備份,當儲存的資料遭到意外損害時,從災難中復原的能力很強。
]
http://www.freenas.org    這個網站提供了免費的NAS可以使用




私有雲 ( Private Cloud ) : 

雲端運算
簡單來說就是網路運算因此運用網路獲得多台電腦主機的運算工作或是透過網路連線取得由遠端主機提供的服務等都可算是一種雲端運算

雲端服務分三類

第一類:基礎設施即服務
(Software as a Service, 簡稱 SaaS)
提供使用者各類軟體應用,例如Yahoo、Gmail這類電子郵件信箱、Google地圖、Youtube影音服務、Facebook臉書網站…等,甚至ERP、CRM的套裝軟體等等,透過網路以網站或移動裝置APP形式給使用者。

第二類:平台即服務
(Platform as a Service, 簡稱 PaaS)
建立平台提供運算或解決方案,讓客戶將應用程式放在該平台代管,讓程式的開發和部屬更加簡單而且節省成本和管理等費用,例如 Amazon 的AWS (Amazon web services)、微軟的Windows Azure、Google的 App Engine、Yahoo的 Application Platform…等等都屬於PaaS的類型,而開發商也可以利用這個平台提供給使用者SaaS類型服務。

第三類:軟體即服務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簡稱  IaaS)
直接提供硬體環境及網路頻寬給企業用戶使用, Amazon 的EC2服務、中華電信的HiCloud(嚴格上來說,中華的HiCloud由於只局限在台灣本島,他的海外分散架構並不是很好,這個IaaS是有限度的),這一個類別,也會因為分散架構全球還是只局限在台灣的網路環境,會有些隱藏問題和爭議性



雲端佈署的模式
公有雲(public cloud)
私有雲(private cloud)
混合雲(hybrid cloud)
開放雲(open cloud)

公有雲(public cloud)
企業或個人可通過 Internet 使用第三方所提供服務的雲,公有雲一般可能免費或低廉租用。

私有雲(private cloud)
私有雲可提供許多與公有雲相同的服務,但雲的管理是由業界組織內部控管。
它不像公有雲需承受網路頻寬和可用性問題或潛在安全風險的負擔,因此私有雲能為業界和用戶提供更好的控制、安全性以及恢復能力。

混合雲(hybrid cloud)
私有雲不夠用,租借公有雲來補充。

開放雲(open cloud)
運用自由軟體建立IaaS、Paas、SaaS 以及Storage as a Service等服務


私有雲計算

私有雲計算是指企業可以完全控制的雲計算方式,例如雲存儲的存儲資源的訪問可以完全有企業控制,而不是哪一個雲計算服務提供商。私有雲的另外一種概念是由雲計算提供商提供強的隔離性,將用戶構建的集群以及數據中心作為一個雲服務的獨立和隔離的子集,成為一個用戶私有的子雲。

私有雲計算同樣包含雲硬體、雲平臺、雲服務三個層次。不同的是,雲硬體是用戶自己的個人電腦或伺服器,而非雲計算廠商的數據中心。雲計算廠商構建數據中心的目的是為千百萬用戶提供公共雲服務,因此需要擁有幾十上百萬台伺服器。私有雲計算,對個人來說只服務於親朋好友,對企業來說只服務於本企業員工以及本企業的客戶和供應商,因此個人或企業自己的個人電腦或伺服器已經足夠用來提供雲服務。







宏碁自建雲  Acer Open Platform(AOP)

資料不再儲存遠端伺服器(雲端)上,而是你的本機電腦(資料自行建立),這樣好處是宏碁不需要不斷的擴充硬碟,而缺點是使用者必須找一台電腦自行儲存資料,要用的時候必須開機,讓別台電腦、手機、平板讀取資料,這樣的概念,我們其實很早就在用,只是以前我們開放一台電腦讓遠端存取,必須開防火牆、開port、開分享、開檔案權限....等等步驟,宏碁隨想雲把這些步驟簡化了。但他的權限會是全開,所以只適合單一使用者,不適合分享給別人使用(除非你要讓你的帳號密碼給別人,讓別人使用電腦裡的所有資料)。


宏碁自建雲支援五種作業系統(Windows Desktop、Windows 8 UI、Android、iOS、Linux)和四種裝置(筆電/桌上型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網路儲存裝置),並有四大優點﹕經驗豐富、擴充性強與高可靠度、安全性與佈建完整;2012年發表AcerCloud的應用服務,也是基於AOP所開發出來的App;AOP是一個經歷市場驗證、並能與第三方服務結合的雲平台解決方案。宏碁希望藉此技術和平台與群雄結盟,能夠幫助軟體或硬體開發商,開發屬於自己的雲端應用App,而不用花費大量資源,建構基礎雲端建設。



2015年5月17日 星期日

MailChimp有一個automation的功能,甚至他的網頁裡還有教學教你如何使用自動化的功能

而且並告訴你自動化的原因他有何好處但是如果要有更進階的設定就需要付費
不過他的免費功能在一個月內可以繼12000封電子郵件已經足夠使用了
像是以下的說明:
1.自動化:電子郵件或發送一系列基於觸發動作或絕對日期訂戶的電子郵件。
2.工作流程:對於推出一系列的電子郵件,以及它們的內容和配置細節的時間表。
3.電子郵件:一個廣告系列這是你的自動化工作流的一部分。隨著自動化,我們稱他們為“電子郵件”,因為他們去有針對性的用戶,更像是一封電子郵件,你會親自送。
4.延遲:兩個時間之間的電子郵件在工作流程的週期。相對的延遲取決於收到的電子郵件,而絕對延遲基於觸發日期。
5.隊列:批處理誰見過一個工作流程的標準用戶,並正在等待接收下一個電子郵件的工作流程。
6.觸發器或事件:啟動一個自動化的工作流程,例如,簽約到您的列表或購買特定產品的催化劑。

他的網站內還有提供API  
讓使用者更便利的使用


這是一個清單
他能夠設定誰訂閱了我的電子報
甚至是有誰退訂都會收到通知


以下就是他如何使用自動化的步驟:







MailChimp可以使用老師所講的拖曳與編輯的過程來完成自己的電子報
然而右上角有可以預覽的地方,最後他會呈現出來手機版本和電腦頁面版本
最後最後他可以寄出測試信給自己看有沒有成功。
他提供的功能在網站上有簡單的介紹,主要的設計界面是以英文為主,
但MailChimp有提供適當的指引使使用者不至於毫無頭緒。
實際註冊並試用之後,如果想要自行設計一個電子報,MailChimp有提供多種templates,並將templates分類為Basic、Themes、Code Your Own,讓使用者有相當多種選擇。


feedburner 電子報提供一個平台可以讓使用部落格者將自己的部落格網址激活成一個能夠使人訂閱的系統,然後訂閱之後他會在一個固定時間或者部落客發表新文章時自動寄一封電子報給訂閱者,因此最新的更新都可以被訂閱者收看到
輸入你的電子郵件地址:


發送者為 FeedBu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