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xx

ooxx

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

現今企業皆面臨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要怎麼結合資訊科技,建立出擁有競爭力的管理機制,用來符合多變的環境,確實成為所有企業的首要工作。因為如此,愈來愈多的企業開始重視知識管理的工作,透過公司內部知識的累積及移轉,來儲存企業的競爭力。但我們在知識管理系統建置的同時,除了將簡潔明瞭的顯性知識儲存於系統,也不應忽視繁雜但可能擁有更多背後意義的隱性知識,對於兩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且將各自的效益最大化這可能才是企業真正需要重視的地方。

比爾蓋茲從資訊分享的角度強調:「知識管理的初端是無關科技問題,它是從企業目標和流程來開始,並認知資訊分享的必要性,而知識管理的核心就是要管理資訊的流動,讓需要的人獲取正確的資訊。」

知識管理並非只是引進一套資訊系統就可完成的工作,正如同 Donoghue, Harris, & Weitzman(1999)所言:有效的知識管理是確保「讓對的知識在對的時間傳遞給對的人」之流程,這當中需要結合許多要素,包括了科技、人力資源實務、組織結構及文化等。


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常被看作一種廣泛的代表性名詞,包括公司內的腦力激盪、正式會議、非正式的討論、簡報等等,各式各樣的資料收集和累積。但是隨著時代和科技的進步,知識管理應該被定義為一種具有完整規劃的系統,能夠持續地、普遍地收集人類的智慧。
除了「收集」之外,知識管理更應該是一種互動的過程。不只是被動式地收集知識,而是能轉化企業文化,讓人們更注重「資訊的交換」;因為這種互動的、流動的資訊,才是知識最能創造價值的地方,例如:提供員工一個開放的討論區,讓所有人都能在上面自由地反覆辯論、提出新的創意和想法。
「人」是組織的主要構成份子,在推行知識管理時,最多問題也都發生在「人」 的因素上,例如:知識往往代表某種權力和優勢,員工常不願意分享他所獲得的工作經驗。這時鼓勵員工、提供誘因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首先要改變組織文化,使得成員習慣於分享彼此的知識,這可以分為兩方面來談:(1).提供適當制度上的誘因,激勵員工,使他們願意分享知識。(2).建立分享的環境,讓知識可以流通。市面上有各種知識管理工具可選擇,並沒有所謂最好的工具,而是要找適合組織的工具。

知識管理者能成功的要素

  • 要有支援知識導向的文化
  • 全面性普及的技術結構與組織結構
  • 與經濟績效及產業價值結合
  • 要具備適度的流程導向
  • 要有清楚明確的目的與用語
  • 有分量的獎勵措施
  • 標準化但具彈性的知識結構
  • 多重的知識轉移管道
  • 高階主管的支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